港式茶餐廳:台灣夯店實戰評比與秘訣全攻略

港式茶餐廳


身為一個血液裡流著奶茶與西多士的吃貨,我對港式茶餐廳的狂熱,簡直可以寫成一部血淚史(笑)。還記得第一次踏進香港的老字號,那股混雜著奶茶香、菠蘿油熱氣,還有伙計中氣十足「搭枱啊!」招呼聲的氛圍,瞬間就俘虜了我。這幾年穿梭台灣南北,發掘那些讓人驚喜的港式茶餐廳角落,成了我最快樂的日常。我今天不講大道理,只想像老友分享私藏名單,聊聊真實心得,告訴你哪裡的港式茶餐廳能讓舌尖一秒飛到廟街!

別被名字騙了!港式茶餐廳到底賣什麼?

先別說你懂,很多人以為港式茶餐廳就是燒臘飯配絲襪奶茶?大錯特錯! 它可是香港最草根、最混搭的平民美食天堂!想像一下:早餐你可以來份香脆的奶油豬仔包香滑奶茶經典組合;午餐點個鑊氣十足的乾炒牛河;下午茶時間,外酥內軟的菠蘿油配凍檸茶是必須的!(其實任何時間吃菠蘿油都很合理!);晚餐選擇更多,瑞士雞翼撈丁焗得滋滋作響的芝士海鮮白汁焗飯,或是來碗足料艇仔粥暖暖胃。它融合了中西,跨越三餐加消夜,包山包海,應有盡有,這才是港式茶餐廳的靈魂啊!

為什麼台灣的港式茶餐廳越來越夯?

我觀察啊,台灣人愛上港式茶餐廳,真的很有道理:

  1. 親切感十足: 比起高級粵菜館,這裡更像你家隔壁食堂,價格親民,吃起來沒壓力。一份撈丁或焗飯百來塊搞定,學生族、小資族都愛。
  2. 節奏剛剛好: 上菜速度通常快狠準(當然也有例外,後面會吐槽),適合都市人快速的步調。趕時間?來個碟頭飯(蓋飯)加杯茶走(煉奶奶茶),半小時內搞定!
  3. 選擇多到眼花: 一張菜單從中式粥粉麵飯到西式多士三文治(三明治),再到焗飯意粉、小炒小食,連星馬喇沙、肉骨茶有時都來插花!再挑嘴的人都能找到心頭好。你說,是不是比便利商店還強大?
  4. 獨特的「港」味情懷: 那種帶點擁擠、牆上貼滿手寫菜單、夥計(有時)嗓門大、充滿生活氣息的氛圍,本身就是一種魅力。在台灣能複製到幾分?這就是考驗店家功力的地方了。

挑戰我的味蕾!台灣北中南港式茶餐廳實戰評比

跑了這麼多間,我真心覺得,不是掛個「冰室」或「茶記」招牌就叫正宗。味道、氛圍、細節差一點,感覺就差很多!以下是我用無數卡路里換來的真心話時間,精選10家值得一試(或小心踩雷?)的店家,資訊幫你們整理到最細:

📍 台北代表:

1. 香港鑫華茶餐廳 (老字號代表)

地址: 台北市大安區永康街48號

營業時間: 11:00–21:00 (週一公休)

價格區間: 主食$140–$280,飲品$70–$110

必點菜單: 鮮蝦雲吞撈麵、XO醬炒蘿蔔糕、法蘭西多士、凍檸賓

個人評價: 永康街老店,口味算穩紮穩打。鮮蝦雲吞確實不錯,又大隻又彈牙。XO醬炒蘿蔔糕夠香口,但份量偏精緻。法蘭西多士及格,但煉奶可以再慷慨點。環境比較擠,尖峰時間要有併桌心理準備。整體來說,是安全牌,懷舊感有,但要說多驚艷?好像也還好。

2. 茗香園冰室 (文青網美風)

地址: 台北市大安區大安路一段12號

營業時間: 11:30–22:00

價格區間: 主食$180–$350,飲品$90–$160,甜點$130–$220

必點菜單: 黯然銷魂飯、流沙西多士、菠蘿包夾冰淇淋、絲襪奶茶

個人評價: 裝潢漂亮,打卡一流!黯然銷魂飯的叉燒和太陽蛋視覺效果滿分,味道OK但不算頂尖。流沙西多士是招牌,切開流沙湧出很療癒,但對我來說略甜。菠蘿包夾冰淇淋創意十足,適合夏天。絲襪奶茶茶味夠濃,算有水準。整體價格偏高,吃的是氛圍和創意,適合約會或姐妹聚會。正宗派可能會覺得少了點「街坊」味。

📍 台中代表:

3. 寶達港式茶餐廳 (在地人激推)

地址: 台中市北區健行路748號

營業時間: 11:00–14:30, 17:00–21:00 (週日晚上公休)

價格區間: 主食$130–$250,飲品$60–$90

必點菜單: 招牌寶達炒飯、冰火菠蘿油、生炒牛肉飯、鹹檸七

個人評價: 台中老牌名店,價格超級親民!招牌炒飯鑊氣十足,料多實在,CP值爆表。冰火菠蘿油水準之上,酥皮夠脆,牛油份量足。生炒牛肉飯夠乾身,牛肉也嫩。鹹檸七醃檸檬夠味,解膩首選。環境就是典型街坊店格局,追求服務或裝潢的請繞道。純粹以食物味道和價格論,非常值得一訪再訪。

4. 香港金寶茶餐廳 (道地風味)

地址: 台中市西區美村路一段210號

營業時間: 11:00–21:00

價格區間: 主食$160–$300,飲品$80–$120

必點菜單: 沙嗲牛肉公仔麵、芝士咖哩牛扒撈丁、瑞士汁雞中翼、凍鴛鴦

個人評價: 老闆香港人,口味力求貼近香港。沙嗲牛肉麵湯頭濃郁,牛肉嫩滑,公仔麵煮得剛好。芝士咖哩牛扒撈丁邪惡但好吃,芝士和咖哩意外合拍。瑞士雞翼入味,肉質軟嫩。凍鴛鴦比例調得好。用餐時間人潮多,建議避開尖峰。是少數讓我覺得「對!就是這個港味!」的店家之一。

📍 台南代表:

5. 鴻樓香港茶餐廳 (府城港味)

地址: 台南市中西區民權路二段210號

營業時間: 11:00–14:30, 17:00–21:30 (週二公休)

價格區間: 主食$150–$280,飲品$70–$110

必點菜單: 臘味煲仔飯 (季節限定)、脆皮燒肉飯、鮮蝦腐皮捲、熱奶茶

個人評價: 在茶餐廳能吃到煲仔飯比較少見!冬天限定的臘味煲仔飯飯焦(鍋巴)香脆,臘味香氣足,值得一試。脆皮燒肉飯的燒肉皮脆肉嫩,配飯一流。鮮蝦腐皮捲炸得酥脆不油膩。熱奶茶香濃順口。口味偏家庭式,有種溫暖感,煲仔飯是亮點。

📍 高雄代表:

6. 香港發財茶餐廳 (澎湃大份量)

地址: 高雄市苓雅區四維三路130號

營業時間: 11:00–21:00

價格區間: 主食$180–$320,飲品$80–$130

必點菜單: 發財四寶飯 (燒臘拼盤)、椒鹽豬扒煎雙蛋飯、菠蘿咕嚕肉、凍檸樂

個人評價: 如其名,走澎湃路線!四寶飯份量驚人,燒臘品質在水準之上。椒鹽豬扒炸得香酥夠味,煎蛋邊緣帶點焦脆感,配飯超滿足。菠蘿咕嚕肉酸甜適中,炸衣不厚。凍檸樂給一整罐可樂自己加,夠爽快。適合食量大的朋友,聚餐點多樣菜色分享也很棒。

📍 其他地區遺珠推薦:

7. 祥發港式茶餐廳 (桃園中壢)

地址: 桃園市中壢區九和二街12號

營業時間: 11:00–21:00 (週一公休)

價格區間: 主食$150–$270,飲品$70–$100

必點菜單: 蔥油雞扒撈丁、咖央西多士、沙薑雞腳、熱好立克

個人評價: 中壢高人氣店!蔥油雞扒撈丁蔥油香氣撲鼻,雞扒嫩滑。咖央西多士的咖央醬香甜獨特,值得嘗試。沙薑雞腳入味軟糯,吮指回味。好立克味道濃郁溫暖。整體水準整齊,是當地人很愛的日常食堂。

8. 大排檔茶餐廳 (新竹竹北)

地址: 新竹縣竹北市文興路一段275號

營業時間: 11:30–14:00, 17:30–21:00 (週一公休)

價格區間: 主食$180–$320,飲品$80–$120

必點菜單: 避風塘炒蟹 (時價)、黃金流沙蝦球、臘味炒芥蘭、絲襪奶茶

個人評價: 菜色比較精緻,部分偏向港式小菜館。避風塘炒蟹香辣惹味,蒜酥炸得金黃酥脆。黃金流沙蝦球視覺味覺雙重享受,蝦球彈牙。臘味炒芥蘭鑊氣足。絲襪奶茶夠水準。適合想吃點不一樣的港式風味,或想小酌配下酒菜。

9. 榮記香港茶餐廳 (花蓮市)

地址: 花蓮縣花蓮市和平路482號

營業時間: 11:00–14:30, 17:00–20:30 (週三公休)

價格區間: 主食$160–$290,飲品$75–$110

必點菜單: 生滾及第粥、鮮油菠蘿包、柱侯牛腩飯、凍檸茶

個人評價: 花蓮難得的選擇!生滾及第粥粥底綿滑,料給得實在,早上來一碗很舒服。鮮油菠蘿包酥皮做得好,牛油冰涼夠厚。柱侯牛腩飯牛腩燉得軟爛入味,醬汁濃郁。凍檸茶檸檬給得多。在東部能吃到這水準的港式,令人感動。

10. 蘭芳園 (新北板橋 – 連鎖但水準穩)

地址: 新北市板橋區縣民大道二段7號B1 (板橋車站環球) 或其他分店

營業時間: 依各商場百貨規定 (通常11:00–21:30)

價格區間: 主食$180–$300,飲品$90–$140,西多士等$80–$160

必點菜單: 絲襪奶茶、蔥油雞扒撈丁、金牌豬扒包、奶油豬仔包

個人評價: 來自香港的連鎖品牌,品質穩定是其最大優勢。絲襪奶茶確實濃滑,是招牌。蔥油雞扒撈丁味道標準。金牌豬扒包和奶油豬仔包水準不錯。地點方便(多在百貨內),品質穩定不出錯,是趕時間或不想踩雷的安全選擇。但少了點個性化驚喜。

台灣港式茶餐廳常見「走鐘」地雷區

吃了這麼多,當然也遇過不少讓我內心翻白眼的時刻。有些地雷,簡直是「港式茶餐廳」之恥:

  • 奶茶淡如水: 拜託!絲襪奶茶的精髓在於茶要濃、奶要滑、口感要厚!喝起來像水加奶精的,直接不及格!我還遇過茶澀到鎖喉的…。
  • 菠蘿包像麵包: 菠蘿包的靈魂在那層香、酥、脆、甜的菠蘿皮!皮軟趴趴、不酥脆,或是根本沒裂開像一般甜麵包的,簡直是詐騙!有一次咬下去,皮居然濕軟黏牙,嚇死我。
  • 撈丁變湯麵: “撈” 即是乾拌啊!乾炒牛河濕答答像燴飯?撈丁上桌變湯丁?那乾脆叫湯公仔麵好了!這真的是基本認知問題。
  • 價格貴到離譜: 港式茶餐廳本是平民美食。一份普通的火腿通粉加杯奶茶要價$250?這…我還不如去吃簡餐?性價比低到讓人火大。
  • 服務態度「港式」過頭: 我知道香港茶餐廳夥計有時比較「直率」,但在台灣,基本的禮貌還是要有。點餐不耐煩、叫了不理人、收盤子像打仗,這些都不該是「特色」吧?有一次想加點,舉手舉到手痠都沒人理,最後默默放棄…。

點餐不NG!港式茶餐廳行家術語小教室

想裝一下老饕?這些點餐用語學起來,夥計可能對你另眼相看哦!(雖然在台灣喊了夥計可能也不一定懂,但自己喊爽的也好)

術語 意思 舉例應用 背後原理/趣事
飛沙走奶 咖啡不要糖、不要奶 「唔該,鴛鴦飛沙走奶!」 「沙」指砂糖,「奶」指淡奶或鮮奶。純粹享受咖啡與紅茶交融的原始風味,通常喝熱的。
茶走 奶茶不要砂糖,改加煉奶 「凍茶走,少甜唔該!」 煉奶比砂糖更香濃滑順,甜度也更柔和。是不少香港人的至愛。 「少甜」是怕煉奶本身太甜。
夏蕙姨 西多士 (French Toast) 「一份夏蕙姨加多啲糖漿!」 純粹諧音搞笑,「西多」音近已故香港藝人「夏蕙姨」(黃夏蕙)的名字。點餐時說出來會心一笑。
敗家仔 阿華田 (Ovaltine) 「天氣凍,飲杯熱敗家仔暖身。」 同樣是諧音梗,「華田」音近「敗家」,幽默地自嘲喝個飲料好像很奢侈。
羅友 菠蘿油 (Pineapple Bun with Butter) 「新鮮出爐羅友,唔該打包兩個!」 「菠蘿油」快讀音近「羅友」。簡單直接。強調「新鮮出爐」是因為菠蘿油熱辣辣夾冰牛油是絕配!
靚仔 白飯 「星洲炒米,加個靚仔!」 把平平無奇的白飯稱讚為「靚仔」(帥哥),是港式幽默的體現。通常點炒菜、小炒時需要配飯。
細蓉 雲吞麵 (小碗) 「落單一碗細蓉,走青。」 「蓉」指「雲吞」的古稱「餛飩」的諧音。「細」指小碗份量。 「走青」不要蔥花。
打爛 炒飯 「揚州打爛一碟!」 生動形容炒飯時飯粒在鑊中翻騰跳躍,如同「打爛」鑊的聲勢。可見炒飯講究鑊氣。

做個挑嘴的港茶粉!我私藏的品鑑心法

想找到真正高水準的港式茶餐廳?別只看網美照!我的終極心法是:

  1. 菠蘿油是試金石: 點它!皮要夠酥、脆、香、甜,包身要軟熟。夾的那塊牛油要夠厚、夠冰!上桌時冰火交融的口感是基本。有一次吃到牛油薄得像紙片,心都涼了。
  2. 凍奶茶要「掛杯」: 好的凍奶茶,倒進杯子時,濃稠的奶茶會慢慢滑下,在杯壁留下茶色痕跡,這叫「掛杯」,代表夠濃夠滑。喝起來茶奶要平衡,不能只有甜味或奶味。死甜或沒茶味的,直接淘汰。
  3. 炒類看鑊氣: 乾炒牛河、星洲炒米這些,一上桌就要聞到那股大火快炒的焦香(俗稱「鑊氣」)。河粉要乾身不油,米粉要根根分明不黏糊,牛肉要夠嫩。濕答答、油膩膩的,師傅手勢肯定不行。
  4. 燒臘看光澤與肉質: 如果店家有燒臘,看掛出來的燒鵝、叉燒,皮色要油亮有光澤,肉質看起來不能乾柴。點個燒味飯試試,叉燒要半肥瘦帶蜜汁香,燒肉皮要脆、肉要鹹香。燒鴨/鵝皮要脆肉要嫩有汁。這點很難作假。
  5. 細節見真章: 檸檬茶給的檸檬是新鮮切片還是乾癟預切?凍飲的杯子夠不夠冰?夥計(老闆)對自家出品有沒有熱情?這些小地方,往往比華麗裝潢更能看出一間店的用心。記得有次點凍檸茶,送來只有薄薄兩片檸檬,顏色都變白了,超沒誠意!

台灣 vs 香港 港式茶餐廳真心話大冒險

在台灣吃港式茶餐廳,跟飛去香港吃,到底差在哪?我的真實感受:

  • 食材差異: 香港常用的某些醬料、特定品牌的調味品(如某些生抽牌子),在台灣不易取得或成本高,多少影響最終風味。像某些咖哩汁、瑞士汁,味道就是有點微妙的不同。
  • 口味調整: 有些台灣店家會「因地制宜」,減鹹、減油、加甜,讓味道更符合台灣人偏好。這點見仁見智,我覺得經典菜式還是該堅持原味才有特色。太遷就反而失去靈魂。
  • 氛圍不同: 香港的茶餐廳,那種寸土寸金下的擁擠、伙計的「高效率」回應(有時近乎粗魯)、街坊鄰里大聲談笑的背景音,是獨特的文化風景。台灣的店面通常比較寬敞舒適,服務也普遍較溫和(地雷店除外),少了點「江湖味」,多了點「餐廳感」。有時我還挺懷念香港那種亂中有序的熱鬧感。
  • 選擇多樣性: 香港老字號茶餐廳的菜單,往往幾十年變化不大,專注做好基本功。台灣的港式茶餐廳,為了競爭,常加入更多創意元素或融合菜色,選擇更多元。是好是壞?看你追求的是什麼。

香港茶餐廳冷知識!你知道嗎?

  • 「絲襪奶茶」的絲襪? 真的不是用絲襪!那個像絲襪的茶袋,其實是棉紗網布袋,因為長期沖泡紅茶染成茶褐色,看起來像絲襪而得名。第一次聽說時,我還真的誤會了!
  • 「撞茶」的奧秘: 一杯好的奶茶,關鍵在「撞茶」— 將沖泡好的熱茶從高處反覆倒入另一個茶壺。這過程能讓茶更滑、去除澀味,並引入空氣令口感更順。據說撞得越多越滑?我看過老師傅撞到手都痠。
  • 碟頭飯的由來: 就是字面意思「一碟頭」,指所有飯菜都在一個碟子裡上桌,方便快捷,是香港打工仔的恩物。簡單直接,不用擺盤,吃飽最重要!

港式茶餐廳 Q & A 時間

問:去港式茶餐廳點餐,有什麼必知的規矩或潛規則嗎?

答:規矩其實沒想像中多!重點就是「快、狠、準」!看準菜單、想好吃什麼再叫夥計,猶豫不決會被白眼喔(尤其在忙時)。人多時「搭枱」(併桌)很正常,別大驚小怪。吃完通常自己拿到櫃檯結帳。還有,凍飲通常比熱飲貴個10–20塊是行規,別問為什麼(成本考量吧)。大聲聊天OK,但別影響鄰桌就好。

問:台灣的港式茶餐廳價格好像落差很大,怎麼判斷合不合理?

答:真的差很多!我的判斷基準是:

  1. 用料實在度: 菠蘿油牛油夠厚嗎?雲吞裡的蝦仁大隻嗎?燒臘份量如何?奶茶夠濃嗎?
  2. 手功複雜度: 炒飯炒粉夠鑊氣嗎?撈丁煮得剛好不軟爛?西多士炸得漂亮嗎?
  3. 地點與裝潢: 開在黃金地段、裝潢很網美的,價格高一點能理解(但味道也要跟上)。街邊小店如果賣得跟百貨公司一樣貴,就要看它憑什麼了!
  4. 回頭率: 如果吃過一次覺得CP值低,下次自然不會再去。觀察中午附近上班族是否湧入,是個好指標!通常在地人常去的,價格不會太離譜。

問:第一次帶長輩或小孩去吃港式茶餐廳,有什麼推薦的安全牌菜色?

答:長輩通常愛:

  • 粥品: 及第粥、艇仔粥、皮蛋瘦肉粥,清淡暖胃。
  • 湯麵/湯河粉: 鮮蝦雲吞麵、牛腩湯河,湯頭好很重要。
  • 碟頭飯: 北菇滑雞飯、粟米斑塊飯,簡單不油膩。
  • 點心類: 鮮蝦腐皮捲、臘味蘿蔔糕(煎香一點)。

小朋友喜歡:

  • 西多士: 香香甜甜沾糖漿或煉奶,很難拒絕吧?
  • 菠蘿油: 甜甜的菠蘿包夾冰牛油,新奇有趣(但小心燙口)。
  • 瑞士雞翼: 甜甜的滷雞翅,通常很受歡迎。
  • 奶油豬仔包: 烤得脆脆的麵包塗滿煉奶和奶油,邪惡但好吃。
  • 乾炒牛河: 香噴噴的炒牛肉河粉,通常接受度也高。避開太辣或味道太重的菜色就對了!

一碗靚粥,一杯濃滑的絲襪奶茶,一塊邪惡的冰火菠蘿油… 這些簡單的滋味,串起了無數人的日常與回憶。在台灣尋找道地的港式茶餐廳,就像一場尋寶遊戲。可能踩到雷,也可能挖到寶。那份對「港味」的執著與挑剔,或許就是我們這些茶餐廳迷的小小樂趣吧。下次當你路過一間掛著「冰室」招牌的小店,不妨推門進去,點一份撈丁,試試那杯奶茶。說不定,它就是你一直在尋找的,那口地道的香港風味。記住我的名單,但也別怕探索,屬於你的心頭好港式茶餐廳,可能就在下一個街角!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