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這輩子最瘋的事情之一,就是為了那口入口即化的黑鮪魚大腹,凌晨四點開車殺去東港!天都還沒亮透,漁市裡那股混合著海水鹹味、碎冰寒氣,還有黑鮪魚獨特油脂香氣的味道就撲面而來。擠在人群中,看著拍賣員快速喊價、買家銳利眼神掃描魚體,心跳都跟著加速。老實說,第一次看到整尾巨大黑鮪魚躺在面前,那份震撼至今難忘(魚比我還高!)。這趟旅程教會我,真正的頂級黑鮪魚體驗,絕對不是高階餐廳裡的幾片刺身那麼簡單,你得從認識牠、挑選牠開始。別笑我瘋,吃過剛處理好、還帶著海洋體溫的黑鮪魚赤身,你會懂那種「回不去」的感覺!
黑鮪魚不是隻有大腹才厲害!被過度追捧的大腹(Otoro)雖然油脂豐腴如霜降牛肉,但價格也高得讓人手抖。真正懂吃的老饕,反而會把目光轉向其他寶藏部位。中腹(Chutoro)油脂和瘦肉比例超完美,口感平衡超讚。赤身(Akami)看著是深紅瘦肉,其實帶著隱約的甘甜和清爽微酸,做成漬物或丼飯一流。更別說那些隱藏版好料——臉頰肉嫩到不行,魚眼睛周邊膠質滿滿的「目缽」,煮湯濃到化不開,還有卡在脊椎骨縫裡、被行家暱稱「中落」的那點珍貴碎肉,拌熱飯加點醬油會讓你感動!對了,你曉得黑鮪魚身上有個部位叫「カマトロ」(Kamatoro)嗎?就在魚鰓蓋後方那一小塊,油脂豐富程度完全不輸大腹,但香氣更濃,簡直是夢幻逸品,不過量超級少,得靠運氣才吃得到!
每次站在魚攤前,看著標價不菲的黑鮪魚切片,我都會緊張到冒汗。到底怎麼挑才不會當冤大頭?這些年繳了不少學費,總結出幾個傻瓜也看得懂的要點:
- 顏色會說話:
- 大腹 (Otoro): 漂亮的粉白色帶點淡淡櫻花粉,像頂級和牛油花分佈均勻(如果整片死白,小心是冷凍太久或品質不佳)。
- 中腹 (Chutoro): 粉紅色為底,交織著明顯的白色脂肪紋路。
- 赤身 (Akami): 新鮮的是明亮的深寶石紅或棗紅色(發黑、發褐?快逃!)。
- 光澤是生命: 表面要有種潤澤感,像是自帶光源,絕對不能霧霧沉沉或滲出可疑汁液。
- 觸感定生死(不介意的話請老闆讓妳碰一下): 手指輕壓,新鮮的黑鮪魚肉質緊實有彈性,壓下去會立刻回彈(軟爛或出水?直接淘汰)。
- 氣味最誠實: 靠近聞,只有淡淡海洋清香或完全無味才是王道(任何腥臭、酸味都是警報)。
說實在,高階黑鮪魚大腹一片要好幾百塊,也不是天天吃得起的。我覺得「分級吃」才是聰明享受的方式。看看這張我整理的實戰筆記:
| 黑鮪魚部位 | 價格帶 (臺幣/100克) | 油脂度 | 口感特色 | 最佳享用方式 | CP值 |
|---|---|---|---|---|---|
| 大腹 (Otoro) | $350 - $600+ 💸💸💸 | ⭐⭐⭐⭐⭐ | 極致肥美,入口即化 | 頂級生食 | ★★☆☆☆ |
| 中腹 (Chutoro) | $250 - $400 💸💸 | ⭐⭐⭐⭐☆ | 油花瘦肉均衡,甜美滑順 | 生食、輕灸 | ★★★☆☆ |
| 赤身 (Akami) | $150 - $250 💸 | ⭐⭐☆☆☆ | 肉感紮實,微酸清爽 | 生食、漬醬油、丼飯、tataki | ★★★★☆ |
| 中落 / 卡髓 | $100 - $180 | ⭐⭐⭐☆☆ | 帶筋膜碎肉,油脂香氣濃 | 蔥花丼、拌飯 | ★★★★★ |
| 臉頰肉 | $180 - $280 💸 | ⭐⭐⭐☆☆ | 運動部位,異常細嫩 | 燒烤、煮湯 | ★★★★☆ |
| 目缽 (眼窩) | $120 - $200 | ⭐⭐☆☆☆ | 膠質爆表,滿滿骨邊肉 | 燉煮、味噌湯 | ★★★★☆ |
(註:價格會隨季節、漁獲量、店家而波動,此表為經驗參考值。💸符號越多代表越傷荷包!)
赤身做成醬油漬是我家冰箱常備菜! 有時候買到的赤身部位邊緣顏色稍深,生吃怕味道太重?別丟!拿來漬醬油超級下飯。厚切大約1.5公分,泡進混合了薄鹽醬油、一點味醂、清酒(或米酒)、磨碎的白芝麻、一點點蒜末和大量蔥白的醬汁裡,放冰箱冰個半天到一天。撈出來不用洗,直接切片鋪在熱騰騰的白飯上,再打顆生蛋黃... 簡單粗暴的美味,配啤酒超爽!
講到黑鮪魚熟食,很多人只想到大腹油花滿滿燒烤有多奢侈(是真的很爽沒錯)。但其實赤身這種瘦肉部位,做成「黑鮪魚南蠻漬」才是一絕!有一次在基隆某間超不起眼的老食堂吃到,驚為天人,回家立刻纏著老闆娘偷學(當然有買幾次單啦)。
黑鮪魚南蠻漬
食譜
這道菜靈活用掉黑鮪魚赤身,酸甜開胃又下酒,重點是做法超簡單,冷吃熱吃都行,夏天沒胃口時簡直救星。
食材
- 黑鮪魚赤身 300克 (切約2公分厚塊)
- 洋蔥 半顆 (切細絲)
- 紅蘿蔔 1/3條 (切細絲或薄片)
- 青椒或紅黃椒 半顆 (切細絲,配色用)
- 低筋麵粉 適量 (裹魚用)
- 炸油 適量
- 南蠻漬醬汁:
- 醋 4大匙 (我用米醋,喜歡酸點可加量)
- 醬油 2大匙
- 味醂 2大匙
- 糖 2大匙 (或更多一點點,平衡酸味)
- 水 4大匙
- 柴魚片 1小把 (約5克,提鮮用)
- 乾辣椒 1根 (剪段,不敢辣可省)
- 蒜末 1小瓣 (喜歡蒜味可加)

做法
- 備料: 蔬菜切絲備用。黑鮪魚塊用紙巾壓乾表面水分(很重要!)。
- 調醬汁: 小鍋放入所有醬汁材料(醋、醬油、味醂、糖、水、柴魚片、乾辣椒、蒜末)。開小火煮到糖融化,柴魚片味道出來(約3分鐘),關火放涼。煮過頭醋味會揮發光!
- 炸魚: 魚塊均勻沾上一層薄薄的麵粉(不用厚)。油鍋加熱到放一點麵粉會快速浮起(約170度),下魚塊炸到表面金黃定型即可(裡面不用全熟,後續要漬)。撈起瀝油。
- 組合漬泡: 找個有點深度的碗或保鮮盒,先放入炸好的魚塊,上面鋪滿洋蔥絲、紅蘿蔔絲、甜椒絲。把完全放涼的醬汁(記得濾掉柴魚片和辣椒)均勻淋上去!
- 等待美味: 蓋上蓋子或保鮮膜,放冰箱冷藏至少2小時(隔夜更好!),期間可以翻動一下讓味道均勻滲透。
- 上桌: 要吃時直接夾出來裝盤,冷吃就很棒。冰冰涼涼,酸甜帶著炸魚香氣和蔬菜脆感,配飯下酒都一流!剩下的醬汁拌冷麵也很讚。
(小撇步:炸魚油溫夠熱才不會含油。醬汁一定要放涼再淋,不然蔬菜會被燙軟爛,口感全毀!)
講到東港黑鮪魚季(大約每年4月中到6月底),雖然觀光客爆炸多,但為了那口「現流」的鮮,擠一下也值得。不過我不愛湊拍賣場的熱鬧,更喜歡鑽進巷子裡找熟識的小店。去年在華僑市場角落發現一攤,老闆娘是退休漁民妻子,處理魚的手法俐落又溫柔。她教我:「少年仔,吃黑鮪魚不要只會點大腹,試試這個『血合い』(Chi-Ai)沾薑醋。」血合肉是魚背靠近脊椎深色的部分,味道濃鬱帶點鐵質感,很多人嫌腥不敢吃。但新鮮現殺的血合肉,像高階鴨肝的風味,老闆娘切薄片,旁邊放一小碟磨得細細的薑泥混水果醋... 那滋味,濃鬱卻平衡,直接重新整理我對黑鮪魚的認知!價格?只是大腹的零頭!這種隱藏版吃法,沒有在地人帶路真的很難知道。
冷凍VS現流,哪個好? 這問題吵翻天。說實話,頂級遠洋漁船在海上急速冷凍的黑鮪魚品質非常穩定,解凍技術好,口感不輸部分所謂的「現流」(有些現流其實也是解凍貨...)。講白了,重點在「處理過程」和「新鮮度」的把控,而非絕對的冷凍與否。真正頂尖的料理店,反而偏好穩定供應的超低溫冷凍魚,確保全年品質一致。我們小老百姓,只要確認魚夠新鮮、店家處理衛生,冷凍或現流都OK啦!太執著反而容易被話術騙。(我就吃過標榜現流但口感粉粉的,也吃過超低溫冷凍後鮮美無比的)
黑鮪魚赤身蔥花丼
食譜
家裡臨時來客,或懶得大費周章時,這碗丼飯就是我的救星!10分鐘快速上桌,利用黑鮪魚赤身邊角料或中落肉,加上滿滿蔥花,絕對讓你扒光碗底。
食材
- 黑鮪魚赤身或中落碎肉 150克 (切小丁或粗碎)
- 白飯 2碗 (熱騰騰的最好!)
- 青蔥 3-4根 (切極細蔥花)
- 白芝麻 1大匙 (炒香)
- 調味醬料:
- 醬油 1.5大匙
- 味醂 1大匙
- 清酒 1小匙 (可省略或用米酒替代)
- 麻油 幾滴 (提香)
- 可選加料:
- 生蛋黃 1顆
- 海苔絲 適量
- 山葵泥 少許
- 醃嫩薑

做法
- 備料: 蔥切細花。黑鮪魚肉切約1公分小丁或粗碎(中落帶點筋膜更有口感)。白芝麻用乾鍋小火炒到微黃飄香。
- 調醬: 小碗混合醬油、味醂、清酒、麻油,攪拌均勻。
- 拌魚: 把切好的黑鮪魚丁放入醬料碗中,輕柔拌幾下,讓每塊肉都沾到醬汁(別拌太久,肉會變色出水)。
- 盛飯: 熱白飯裝入碗中,稍微壓實。
- 鋪料組合: 把拌好醬汁的黑鮪魚丁連同醬汁一起鋪在熱飯上。瘋狂撒上大量蔥花! 再撒上炒香的白芝麻。
- 加料升級: 喜歡的話,在正中央放一顆生蛋黃。周圍點綴海苔絲。旁邊放一小撮山葵泥和醃薑片。
- 開動! 吃的時候先把蛋黃戳破,讓蛋液流下,再將所有食材(魚肉、蔥花、蛋液、芝麻、海苔)和熱飯徹底拌勻。一口下去,魚的鮮、蔥的辛、蛋的滑、醬的鹹甜、芝麻的香... 完美融合!簡單到不行卻好吃到舔碗。

(關鍵:魚肉拌醬動作要快,接觸熱飯前完成。熱飯是讓蛋黃變半熟溫潤的關鍵。蔥花一定要多才過癮!)
很多人聽到「鮪魚」就擔心膽固醇。老實說,黑鮪魚赤身的膽固醇含量確實比一般魚類高(但跟蛋黃或內臟比還差得遠),特別是油脂豐富的大腹、中腹。不過,它同時富含優質蛋白質、Omega-3不飽和脂肪酸(EPA、DHA)、維生素D、B群、鐵質等等。我的營養師朋友常說:「重點是『整體飲食結構』和『攝取量』!」把黑鮪魚當作享受美食的一部分,而不是天天當飯吃,偶爾吃個幾片頂級大腹,對健康的影響沒那麼恐怖啦!當然,本身有高血脂問題的人,淺嚐即止,選擇赤身部位會比較好。
最後講個真心話。這幾年看著黑鮪魚價格水漲船高,心裡有點矛盾。一方面愛吃,一方面也擔心過度捕撈。以前在東港聽老漁民感嘆魚越來越小、越來越少了。所以現在吃黑鮪魚,我更珍惜每一口,也盡量學習分辨來源(有MSC永續漁業認證的會優先考慮),拒絕吃體型過小的幼魚。美味和生態的平衡,是我們這代吃貨的責任啊。希望以後的孩子還能嚐到這份海洋恩賜的滋味。
Q&A:關於黑鮪魚,你最想問的三件事
- Q:臺灣的「黑鮪魚季」到底什麼時候開始?每年都一樣嗎?
A:一般來說,東港的黑鮪魚文化觀光季從「四月下旬到七月」是主要時段。但每年狀況會變!要看黑鮪魚的洄游路徑、水溫、漁場位置。真正肥美、油脂豐厚的高峰期,通常是「五月到六月」。不過現在冷凍技術好,整年都吃得到品質佳的冷凍黑鮪魚啦!只是現流的那種「季節限定感」還是不一樣。 - Q:在市場或超市買冷凍黑鮪魚回家,怎樣解凍才不會毀了口感?
A:這題超重要!錯誤解凍會讓魚肉變乾變粉,超浪費錢!最佳方式是「冷藏低溫解凍」: 把真空包裝或密封好的冷凍黑鮪魚,提前一天移到冰箱冷藏室(0-4°C),讓它慢慢化冰(通常需要18-24小時,依厚度而定)。吃之前30分鐘拿出來回溫到接近室溫。千萬不要:- 泡水裡解凍(肉會吸水變爛)。
- 放室溫下解凍(外層軟爛,中心還凍著,易滋生細菌)。
- 用微波爐解凍(會區域性煮熟,口感超悲劇!)。如果趕時間,可以把密封包裝泡在「冷水」中,每30分鐘換一次水,加速解凍,但效果還是沒冷藏好。
- Q:聽說黑鮪魚汞含量比較高,還能安心吃嗎?尤其是孕婦或小孩?
A:這是事實,大型魚類處在食物鏈頂端,確實容易累積較高濃度的汞(主要是甲基汞)。衛福部食藥署有訂定魚類攝取指南:- 一般健康成人:每週建議攝取量「不高於35克」的鯊魚、旗魚、鮪魚(特別是大型魚種如黑鮪魚、大目鮪)及油魚。
- 孕婦、計畫懷孕婦女及6歲以下兒童: 應「避免」攝食這些大型魚類。可以選擇體型較小的鯖魚、四破魚、秋刀魚、蝨目魚、吳郭魚、鮭魚等,同樣富含Omega-3且風險較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