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真的,第一次聽到「八珍糕」這名字,你會不會以為是什麼武功秘笈?還是古代御醫開的藥方?哈,我當初也是這麼想的。直到有次陪阿嬤回彰化老家,在鹿港那彎彎曲曲的老街裡,聞到一股特別的香氣,甜甜的,但又夾著一種很難形容的、沉穩的藥材香氣,跟著味道走,就看到一家不起眼的老餅舖,玻璃櫃裡躺著一塊塊深褐色、方方正正的糕。老闆娘說這就是他們家做了快一甲子的「八珍糕」。
後來才知道,八珍糕可不是普通甜點那麼簡單(雖然它確實好吃)。它的「八珍」,指的就是八種中藥食材(偶爾會有點小變動,但核心幾味跑不掉),老祖宗們把它們和糯米粉、糖巧妙結合,既能滿足口腹之慾,又帶點溫和的食補概念。你說它真的能治病嗎?老實說,我不是中醫師,不敢打包票。但吃了身體感覺暖呼呼、挺舒服的經驗,我倒是有的。市面上很多標榜養生的零食,常常不是貴得嚇人,就是味道...嗯,像在吃補藥。八珍糕厲害的地方在於,它把「養」和「味」平衡得相當好,讓你不覺得是在「吃藥」,而是在享受一塊有深度的古早味點心。這點,我覺得是許多現代養生食品遠遠比不上的。
目錄
(食譜探源:不只是糕點,更是一張流傳的藥膳單)
說到八珍糕的「食譜」,這東西可沒有國家標準局認證的統一版本啦!流傳下來的,更像是老祖宗根據經驗累積下來的「概念」。你想啊,以前物資沒現在豐富,不同地區能取得的藥材可能也不同,加上每家每戶的口味偏好,這「八珍」的組合自然有點彈性。我查了不少資料,也問過幾位老師傅,發現最常被點名的「八珍」成員大概是這些:
核心八珍成員排行榜 (按常見度):
- 茯苓: 這個大概是固定班底第一名!健脾祛濕,據說質地鬆軟還能讓糕體口感更好。
- 芡實 (雞頭米): 補脾止瀉,感覺像是給脾胃加個小幫手。
- 蓮子: 養心安神,還帶點清甜味,好東西。
- 薏仁: 利水滲濕,這個大家比較熟,夏天煲湯常放。
- 山藥 (淮山): 補脾肺腎,滋陰。打粉進去,對糕的質地也有幫助。
- 白扁豆: 健脾化濕,也是脾胃組的好夥伴。
- 黨參 或 人參: 補氣要角!但人參成本高,一般多用黨參或西洋參代替。這個味道比較明顯。
- 山楂 或 麥芽 或 陳皮: 最後一味變化比較大。山楂消食、麥芽開胃、陳皮理氣燥濕,都是用來平衡前面補益藥材,避免太「滯」,同時增添風味層次。我個人偏好陳皮那一絲柑桔香氣。
藥材名稱 | 主要作用 (傳統認知) | 在八珍糕中的角色 | 味道與質地影響 | 常見代替品 |
---|---|---|---|---|
茯苓 | 利水滲濕,健脾寧心 | 核心成員,定番 | 味道淡,質地鬆,可幫助糕體蓬鬆 | 幾乎無可替代 |
芡實 | 益腎固精,補脾止瀉 | 核心成員,常用 | 粉質,提供綿密口感 | 蓮子(部分功能重疊) |
蓮子 | 補脾止瀉,益腎澀精,養心安神 | 核心成員 | 微甜,粉糯 | 山藥(口感類似) |
薏仁 | 利水滲濕,健脾止瀉 | 常見成員 | 穀物香,顆粒感(若用整粒) | – |
山藥 (淮山) | 補脾肺腎,益氣養陰 | 常見成員 | 質地細滑,微黏,助成型 | 芡實、蓮子 |
白扁豆 | 健脾化濕 | 常見成員 | 豆香,粉質 | 薏仁 |
黨參 / 人參 | 補中益氣 | 重要風味與功效來源 | 特殊藥香,甜中帶微苦(人參更明顯) | 西洋參(性較涼)、少量紅棗(補氣但風味不同) |
山楂 / 麥芽 / 陳皮 | 消食化積 / 行氣消食 / 理氣健脾燥濕 | 畫龍點睛,平衡補性,增添風味 | 山楂酸香、麥芽甜香、陳皮柑桔香 | 三者常互換,看手邊有啥或喜好 |
看到沒?這張「藥單」是不是挺有意思的?核心思想就是圍繞著「健脾胃」打轉,再搭配點利濕、補氣的東西。古人認為脾胃是後天之本,把脾胃顧好了,身體吸收養分的能力就強,自然比較不容易累,精神也會好些。所以你說八珍糕是藥嗎?我覺得更像是古人智慧下的「功能性零食」,或者說是「食養」的具體實踐。
現在外面賣的八珍糕,差異就在這「八珍」的比例和選擇上。有些店家為了壓低成本,會把貴的藥材(像人參)換掉或用少一點,或者增加糖和糯米的份量,讓它吃起來更像甜點,藥味淡很多。有些則堅持古法,藥香濃鬱,甜度較低,當然價格也比較高。我自己是偏好藥材味明顯一點的,感覺比較「實在」,但這真的很看個人喜好。也有看過加入核桃、松子等堅果的變化版,口感更豐富!八珍糕的食譜,說穿了就是一個可以因地制宜、因時制宜的養生框架。
(食材挑選:好糕的底氣,藏在藥材行與米糧店)
講完食譜概念,接下來就是動真格的了——買材料!自己做八珍糕,最關鍵也最花心思的,就是搞定這些藥材和粉類。相信我,食材的品質,絕對絕對會反映在最後成品的風味和口感上。差一點,味道就差很多。
藥材採購清單與要點:
- 去哪裡買? 首選肯定是「信譽好的中藥行」。別去超市買那種小包裝的,通常香氣和品質都差很多。找到一家熟識、老闆懂藥材的老店最好。跟老闆說你要做八珍糕用的,請他幫忙配,通常他們都懂。記得買「已砲製過、乾淨、可以直接打粉」的藥材!未處理的藥材可能有土或雜質,不適合。
- 挑選重點:
- 茯苓: 選色澤白皙、質地輕盈鬆軟的塊狀。太黃或太結實的不好。聞起來沒異味。
- 芡實: 顆粒飽滿,顏色偏米白或淡黃,聞著有淡淡穀物香。碎粒太多的不要。
- 蓮子: 盡量選去心(蓮子中間綠色胚芽已去除)的紅蓮或白蓮。飽滿無蛀孔。紅蓮香氣更濃些。
- 薏仁: 顆粒大而飽滿,色澤均勻(白或淡黃),聞著清香無油耗味。(小提醒:生薏仁偏涼,炒過的薏仁性較平和,更適合普遍體質,記得問老闆有沒有炒過的)
- 山藥 (淮山): 選色澤微黃、表面紋路清晰、質地堅實乾燥的切片。聞起來有淡淡的山藥味,沒有酸味。有些會用「淮山」一名,品質較好。
- 白扁豆: 顆粒完整飽滿,顏色白淨。聞起來是豆子的清香。
- 黨參 / 人參: 黨參選根條粗壯、質地油潤、聞著甘香的切片。人參...嘖,價格差很大,自己吃用一般等級的切片即可,香氣濃鬱、沒有黴味是重點。
- 山楂 / 麥芽 / 陳皮:
- 山楂: 選厚片、色澤暗紅、聞起來酸香濃鬱的。乾燥度要夠。
- 麥芽: 買乾燥的炒麥芽,有濃鬱的焦甜麥香。
- 陳皮: 這我超愛!選陳化至少三年以上的橘皮或柑皮(新會陳皮當然好,但貴),香氣是沉穩濃鬱的柑桔香帶點藥香,沒有黴味或刺鼻味。顏色是自然的深褐色。差的陳皮只有橘子皮味或沒味道。好的陳皮是靈魂!
- 打粉!打粉!打粉! 這步驟超關鍵!藥材買回來,必須要磨成細粉。有幾種方式:
- 請中藥行代勞: 最省事!很多中藥行都有大型打粉機,你跟老闆說要做糕點用,請他打到「超細緻」。通常會收點工本費。這是我的首選,又快又細。
- 家裡用食物調理機 / 研磨機: 可以,但挑戰性很高。藥材通常很硬,家裡機器馬力不夠容易燒掉(別問我怎麼知道...),而且很難打到像中藥行那麼細。要分批打,打一下停一下,篩過粗粉再打,費時費力。打不細的話,做出來的八珍糕口感會沙沙的,不好吃。
- 買現成藥粉: 有些中藥行或網路商家有賣配好的「八珍粉」。方便是方便,但新鮮度和成分比例比較難掌控,香氣也可能沒那麼足。想省事可以試試,但自己配自己打,成就感不一樣。
藥材粉搞定了,再來就是糕體本身的基底:
粉類與其他食材清單:
- 糯米粉: 這是主體!選純糯米粉,別買到摻了其他粉的。品質好的糯米粉顏色潔白,聞起來有淡淡的米香。量要大約是所有藥材粉總重的 2倍到3倍(看你想要的藥材濃淡)。
- 粘米粉 (在來米粉): 這是讓口感不至於過於軟黏的秘密武器!加一點點(大約糯米粉的 1/10 ~ 1/5),可以讓糕體更挺、更有口感,切片不易散。不加也可以,但口感會偏軟爛一點。
- 糖: 傳統多用黑糖或二砂(黃砂糖)。黑糖香氣更濃鬱,也帶點礦物質,顏色也更深,我個人偏愛。二砂風味較溫和。砂糖也可以,但風味層次少些。糖量可以調整,傳統的八珍糕不會死甜,約是粉類總重(糯米粉+粘米粉+藥材粉)的 20%-30% 左右。喜歡甜的可以多點,但別蓋過藥材香。
- 水 / 或 糖水: 用來溶解糖和揉麵團。水量要慢慢加,沒有絕對比例,要看粉類的吸水性和你喜歡的軟硬度。通常我是把糖溶在溫水裡,這樣比較好拌勻。
- 食用油 (少許): 一點點就好,用來抹容器防沾,或是揉麵團時讓表面更光滑。沒什麼味道的植物油就行,像沙拉油、葡萄籽油。
- (Optional) 堅果 / 果乾: 如果想更豐富,可以加點切碎的核桃、松子、枸杞、桂圓乾之類。記得別加太多,會影響糕體成型。
準備好這些,廚房就要變成你的實驗室了!別緊張,跟著感覺走,失敗也是經驗嘛。我第一次做,粉沒打細,糖放太多,蒸出來一坨黑嘛嘛又沙口的東西,被我媽笑好久...但那份心意(和藥材錢)還是被家人含淚吃掉了。
(做法實錄:蒸籠裡的耐心,成就一塊好糕)
好啦,重頭戲來了!讓我們把這些粉粉類類,變成一塊香噴噴的八珍糕。做法其實不複雜,就是個「拌勻、蒸熟」的概念。但魔鬼藏在細節裡,幾個小地方沒注意,口感風味就差很多。
我的失敗與成功經驗總結步驟:
- 前置準備:
- 把所有的藥材粉、糯米粉、粘米粉,在一個「大盆子」裡徹底混合均勻。這步驟很重要!要確保顏色一致,沒有結塊的粉團。用篩網過篩一次更好,更細緻。(重點提示:大盆子!因為攪拌時粉會飛揚,太小很難操作)
- 準備蒸籠或深鍋(放蒸架那種),加水燒滾。蒸東西最怕水不夠燒乾了!水要多放點。
- 找一個適合蒸的容器。傳統用「鋁製糕粿模」或「不鏽鋼方盤/圓盤」(深度約5-7公分)。容器內壁均勻抹上一層薄薄的油(防沾神器!)。(不要用玻璃!蒸的時候冷熱不均容易裂開,危險!)
- 燒一壺溫熱水(大約60-70度C,不用滾燙)。
- 調製糖水:
- 把秤好的糖(黑糖或二砂)放入一個小鍋,加入溫水(水量大約是粉類總重的 50%-60% 做為起點,寧少勿多!後面可以補少量熱水)。用小火加熱,攪拌至糖完全溶解,變成稍微濃稠的糖漿。放涼到微溫(不燙手)。(用溫水或熱水溶糖比較快,糖漿狀態也比較好拌入粉中)
- 拌粉成團 (這是技術活!):
- 將微溫的糖水,以「細水長流」的方式,慢慢倒入混合好的粉堆中(盆子一定要夠大!)。
- 同時,手(洗乾淨擦乾)或筷子、飯匙,開始快速「翻拌、搓揉」。注意!不是攪拌,也不是揉麵包那種出筋的揉法。是像在做「雪花糕」或「粉粿」那種,把濕料和乾粉快速混合均勻,搓散小顆粒。(關鍵1:水別一次倒完!邊倒邊觀察粉的狀態)
- 目標是讓粉變成「潮濕的細砂狀」或「鬆散的雪花狀」。用手抓一把粉,稍微用力捏緊,可以成團;但手指輕輕一碰,又能輕易散開。這個濕度就對了!(關鍵2:濕度要適中!太濕蒸出來軟爛黏牙;太乾則鬆散不成型,口感粗) 如果太乾,用噴水壺噴少量「熱水」(一定要熱的!)再拌勻。太濕?呃...可以稍微加點點粉,但容易不均勻,所以水寧願慢慢加。
- 拌好的粉團,應該是很蓬鬆的狀態,看起來像一堆濕潤的沙。
- 過篩入模 (口感細膩的關鍵):
- 拿出剛剛抹好油的容器。準備一個「孔洞較大的篩網」(麵粉篩那種細網不行,會卡住)。將拌好的濕粉團,分批倒入篩網中。
- 用飯匙或手(戴烘焙手套比較不黏)輕輕地「按壓、摩擦」,讓粉團透過篩網,落入容器中。這步驟可以讓糕體蒸出來更細膩、更均勻,沒有硬塊。(別偷懶!這步做好,口感升級一大截)
- 篩入一層(大約1-2公分厚),就用飯匙的背或刮刀,「輕輕地、輕輕地」把表面稍稍抹平(不是壓實!)。再繼續篩入下一層,直到裝滿容器(大概8-9分滿,蒸了會膨脹一點點)。全程動作要輕柔,保持粉團的蓬鬆感。
- 蒸製:時間與火候的考驗
- 蒸鍋的水滾了以後,把裝好粉的容器放進去。容器上方可以蓋一張「烘焙紙」或「耐熱保鮮膜」(記得戳幾個小洞透氣),防止蒸氣滴落讓表面濕爛。
- 蓋上鍋蓋! 保持大火,蒸約 40分鐘 - 1小時。時間取決於你的容器大小和厚度。像我用深約5公分的方盤,大概需要50分鐘。
- (關鍵3:中途絕對不要開蓋!) 蒸氣跑掉、溫度突然下降,很容易讓糕體塌陷或變硬夾生。這是蒸糕大忌!設定好鬧鐘,耐心等。
- 怎麼判斷熟了沒?時間快到時,用一支細長的竹籤或筷子,從糕體中央深處插進去,抽出來看。如果籤上沒有沾黏濕粉,就是熟了。如果有濕粉,蓋回鍋蓋再蒸5-10分鐘檢查一次。
- 出爐與脫模:
- 蒸好後,關火。稍微等個3-5分鐘,讓鍋內蒸氣散掉一些(避免瞬間冷熱溫差太大),再小心翼翼地把容器拿出來(超級燙!用隔熱手套)。
- 放在網架上讓它「完全冷卻」。一定要完全涼透!熱的時候非常軟,一碰就碎。
- 冷卻後,糕體會稍微收縮一點點,邊緣會跟容器分開。這時用薄的小刀,沿容器內壁劃一圈。
- 拿一個比容器大的盤子蓋在上面,然後帥氣地(或小心翼翼地)整個翻轉過來,輕輕拍打容器底部,八珍糕就會脫模落在盤子上了。烏黑油亮(如果用了黑糖)或深褐色的方磚,完成!
- 切片與享用:
- 用鋒利、沾過冷水的刀來切(比較不會黏)。切成你喜歡的大小,方塊或片狀都行。
- 直接吃就好!室溫下享用,最能品嚐到原始的藥材香氣和QQ的口感。冰冰的吃也不錯,口感會更紮實一點點。配杯熱茶或溫開水,絕配!
我的心得坦白時間: 說真的,做八珍糕最難的不是步驟,是「耐心」和對「濕度」的掌握。濕度那關,我失敗了兩三次才抓到訣竅。蒸的時間長,又不能開蓋,心裡那個煎熬啊...總懷疑是不是燒焦了還是怎麼了。還有,藥材粉的成本真的不低,失敗的時候特別心疼(尤其是貴桑桑的陳皮)。但當你成功蒸出一塊色澤深沉、藥香四溢、口感Q糯不黏牙的八珍糕時,那個成就感和入口的滋味,真的會讓你覺得一切都值得。它沒有華麗的外表,但內在的風味層次和那分手工的溫度,是工廠量產貨遠遠比不上的。每次切開,看到裡面均勻細膩的組織,聞著那融合了米香、糖香與藥香的獨特氣息,我都會想:古人真聰明,居然能想出這麼美味的養生點子!八珍糕,確實是塊有深度的糕。
Q & A 時間 (大家常問的問題)
A: 嗯...雖然它好吃又帶點食補概念,但我建議別當零食吃到飽!畢竟裡面有藥材成分。一般人每天吃個1-2小塊應該沒問題(大約50克以內),當點心或飯後小品。但如果是孕婦、哺乳媽咪、正在生病(特別是感冒發燒、腸胃炎)、或有特殊疾病(如糖尿病需控制糖分、腎臟病需控制蛋白質鉀磷等)的人,強烈建議先諮詢你的中醫師或醫生!畢竟每個人的體質和狀況不同。八珍糕再溫和,它也是食物,不是藥,更無法取代正規治療。有疑慮,問專業的最安心!
A: 因為沒有防腐劑,儲存期限不長!我自己做的經驗是:
- 室溫(25°C以下乾燥處):密封好,大概能放 2-3天。天氣熱時更短。
- 冷藏(密封盒或保鮮膜包緊):可以延長到 1-2週。但糯米類冷藏後會變硬,吃之前可以用電鍋稍微蒸一下回軟,或室溫放一下。
- 冷凍(密封袋裝好,擠掉空氣):最推薦!可以儲存 1-2個月 沒問題。要吃時不用退冰,直接放進電鍋或蒸鍋裡蒸熱就好,口感幾乎能回復剛做好的狀態!很方便。
另外,切記全程都要保持乾淨衛生,手、容器、刀都要乾淨,才能降低變質風險。如果聞到油耗味、酸味、或長出奇怪的東西,就別吃了!
A: 這問題問到核心了!價格差異主要在:
- 藥材用料與比例: 用頂級陳皮、人參片的,成本當然高。藥材粉佔比高還是糯米粉佔比高?藥材粉貴很多!
- 手工 vs 機器製作: 手工少量製作的,工錢也反應在售價。
- 品牌與包裝: 知名老店、精美包裝,價格自然上去。
- 地點: 觀光區賣的通常比較貴。
- 看成分標示(如果有的話): 留意「八珍」是哪八種?排在前面的通常是含量較高的。好的店通常不怕寫清楚。
- 聞香氣: 好的八珍糕藥材香氣應該沉穩溫和,開啟包裝就能聞到,是複合的香氣(米香、糖香、藥香融合),不是單一的濃烈藥味或死甜味。有油耗味或雜味的不要。
- 看顏色與質地: 顏色深淺不一定(看用黑糖還二砂),但應該均勻。切面看起來細緻,沒有粗顆粒或粉團。拿起來不會過硬或過軟爛。
- 試吃口感: 好的應該是Q軟適中,微帶嚼勁,不會黏牙或乾硬掉渣。味道甜度適中,藥材味和甜味平衡,吃完口腔感覺舒服,不會有奇怪的澀味或負擔感。
- 信任店家: 找有口碑、最好是製作過程透明(或願意跟你聊做法)的老店。多試吃幾家,找到最合你口味和預算的。別貪便宜,太便宜的藥材含量可能少得可憐,不如吃普通麻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