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珍糕:傳統藥膳糕點秘訣全揭露,從食材挑選到蒸籠成功步驟

八珍糕

說真的,第一次聽到「八珍糕」這名字,你會不會以為是什麼武功秘笈?還是古代御醫開的藥方?哈,我當初也是這麼想的。直到有次陪阿嬤回彰化老家,在鹿港那彎彎曲曲的老街裡,聞到一股特別的香氣,甜甜的,但又夾著一種很難形容的、沉穩的藥材香氣,跟著味道走,就看到一家不起眼的老餅舖,玻璃櫃裡躺著一塊塊深褐色、方方正正的糕。老闆娘說這就是他們家做了快一甲子的「八珍糕」。

後來才知道,八珍糕可不是普通甜點那麼簡單(雖然它確實好吃)。它的「八珍」,指的就是八種中藥食材(偶爾會有點小變動,但核心幾味跑不掉),老祖宗們把它們和糯米粉、糖巧妙結合,既能滿足口腹之慾,又帶點溫和的食補概念。你說它真的能治病嗎?老實說,我不是中醫師,不敢打包票。但吃了身體感覺暖呼呼、挺舒服的經驗,我倒是有的。市面上很多標榜養生的零食,常常不是貴得嚇人,就是味道...嗯,像在吃補藥。八珍糕厲害的地方在於,它把「養」和「味」平衡得相當好,讓你不覺得是在「吃藥」,而是在享受一塊有深度的古早味點心。這點,我覺得是許多現代養生食品遠遠比不上的。

(食譜探源:不只是糕點,更是一張流傳的藥膳單)

說到八珍糕的「食譜」,這東西可沒有國家標準局認證的統一版本啦!流傳下來的,更像是老祖宗根據經驗累積下來的「概念」。你想啊,以前物資沒現在豐富,不同地區能取得的藥材可能也不同,加上每家每戶的口味偏好,這「八珍」的組合自然有點彈性。我查了不少資料,也問過幾位老師傅,發現最常被點名的「八珍」成員大概是這些:

核心八珍成員排行榜 (按常見度):

  1. 茯苓: 這個大概是固定班底第一名!健脾祛濕,據說質地鬆軟還能讓糕體口感更好。
  2. 芡實 (雞頭米): 補脾止瀉,感覺像是給脾胃加個小幫手。
  3. 蓮子: 養心安神,還帶點清甜味,好東西。
  4. 薏仁: 利水滲濕,這個大家比較熟,夏天煲湯常放。
  5. 山藥 (淮山): 補脾肺腎,滋陰。打粉進去,對糕的質地也有幫助。
  6. 白扁豆: 健脾化濕,也是脾胃組的好夥伴。
  7. 黨參 或 人參: 補氣要角!但人參成本高,一般多用黨參或西洋參代替。這個味道比較明顯。
  8. 山楂 或 麥芽 或 陳皮: 最後一味變化比較大。山楂消食、麥芽開胃、陳皮理氣燥濕,都是用來平衡前面補益藥材,避免太「滯」,同時增添風味層次。我個人偏好陳皮那一絲柑桔香氣。
藥材名稱 主要作用 (傳統認知) 在八珍糕中的角色 味道與質地影響 常見代替品
茯苓 利水滲濕,健脾寧心 核心成員,定番 味道淡,質地鬆,可幫助糕體蓬鬆 幾乎無可替代
芡實 益腎固精,補脾止瀉 核心成員,常用 粉質,提供綿密口感 蓮子(部分功能重疊)
蓮子 補脾止瀉,益腎澀精,養心安神 核心成員 微甜,粉糯 山藥(口感類似)
薏仁 利水滲濕,健脾止瀉 常見成員 穀物香,顆粒感(若用整粒)
山藥 (淮山) 補脾肺腎,益氣養陰 常見成員 質地細滑,微黏,助成型 芡實、蓮子
白扁豆 健脾化濕 常見成員 豆香,粉質 薏仁
黨參 / 人參 補中益氣 重要風味與功效來源 特殊藥香,甜中帶微苦(人參更明顯) 西洋參(性較涼)、少量紅棗(補氣但風味不同)
山楂 / 麥芽 / 陳皮 消食化積 / 行氣消食 / 理氣健脾燥濕 畫龍點睛,平衡補性,增添風味 山楂酸香、麥芽甜香、陳皮柑桔香 三者常互換,看手邊有啥或喜好

看到沒?這張「藥單」是不是挺有意思的?核心思想就是圍繞著「健脾胃」打轉,再搭配點利濕、補氣的東西。古人認為脾胃是後天之本,把脾胃顧好了,身體吸收養分的能力就強,自然比較不容易累,精神也會好些。所以你說八珍糕是藥嗎?我覺得更像是古人智慧下的「功能性零食」,或者說是「食養」的具體實踐。

現在外面賣的八珍糕,差異就在這「八珍」的比例和選擇上。有些店家為了壓低成本,會把貴的藥材(像人參)換掉或用少一點,或者增加糖和糯米的份量,讓它吃起來更像甜點,藥味淡很多。有些則堅持古法,藥香濃鬱,甜度較低,當然價格也比較高。我自己是偏好藥材味明顯一點的,感覺比較「實在」,但這真的很看個人喜好。也有看過加入核桃、松子等堅果的變化版,口感更豐富!八珍糕的食譜,說穿了就是一個可以因地制宜、因時制宜的養生框架。

(食材挑選:好糕的底氣,藏在藥材行與米糧店)

講完食譜概念,接下來就是動真格的了——買材料!自己做八珍糕,最關鍵也最花心思的,就是搞定這些藥材和粉類。相信我,食材的品質,絕對絕對會反映在最後成品的風味和口感上。差一點,味道就差很多。

藥材採購清單與要點:

  • 去哪裡買? 首選肯定是「信譽好的中藥行」。別去超市買那種小包裝的,通常香氣和品質都差很多。找到一家熟識、老闆懂藥材的老店最好。跟老闆說你要做八珍糕用的,請他幫忙配,通常他們都懂。記得買「已砲製過、乾淨、可以直接打粉」的藥材!未處理的藥材可能有土或雜質,不適合。
  • 挑選重點:
    • 茯苓: 選色澤白皙、質地輕盈鬆軟的塊狀。太黃或太結實的不好。聞起來沒異味。
    • 芡實: 顆粒飽滿,顏色偏米白或淡黃,聞著有淡淡穀物香。碎粒太多的不要。
    • 蓮子: 盡量選去心(蓮子中間綠色胚芽已去除)的紅蓮或白蓮。飽滿無蛀孔。紅蓮香氣更濃些。
    • 薏仁: 顆粒大而飽滿,色澤均勻(白或淡黃),聞著清香無油耗味。(小提醒:生薏仁偏涼,炒過的薏仁性較平和,更適合普遍體質,記得問老闆有沒有炒過的)
    • 山藥 (淮山): 選色澤微黃、表面紋路清晰、質地堅實乾燥的切片。聞起來有淡淡的山藥味,沒有酸味。有些會用「淮山」一名,品質較好。
    • 白扁豆: 顆粒完整飽滿,顏色白淨。聞起來是豆子的清香。
    • 黨參 / 人參: 黨參選根條粗壯、質地油潤、聞著甘香的切片。人參...嘖,價格差很大,自己吃用一般等級的切片即可,香氣濃鬱、沒有黴味是重點。
    • 山楂 / 麥芽 / 陳皮:
      • 山楂: 選厚片、色澤暗紅、聞起來酸香濃鬱的。乾燥度要夠。
      • 麥芽: 買乾燥的炒麥芽,有濃鬱的焦甜麥香。
      • 陳皮: 這我超愛!選陳化至少三年以上的橘皮或柑皮(新會陳皮當然好,但貴),香氣是沉穩濃鬱的柑桔香帶點藥香,沒有黴味或刺鼻味。顏色是自然的深褐色。差的陳皮只有橘子皮味或沒味道。好的陳皮是靈魂!
  • 打粉!打粉!打粉! 這步驟超關鍵!藥材買回來,必須要磨成細粉。有幾種方式:
  •  
    • 請中藥行代勞: 最省事!很多中藥行都有大型打粉機,你跟老闆說要做糕點用,請他打到「超細緻」。通常會收點工本費。這是我的首選,又快又細。
    • 家裡用食物調理機 / 研磨機: 可以,但挑戰性很高。藥材通常很硬,家裡機器馬力不夠容易燒掉(別問我怎麼知道...),而且很難打到像中藥行那麼細。要分批打,打一下停一下,篩過粗粉再打,費時費力。打不細的話,做出來的八珍糕口感會沙沙的,不好吃。
    • 買現成藥粉: 有些中藥行或網路商家有賣配好的「八珍粉」。方便是方便,但新鮮度成分比例比較難掌控,香氣也可能沒那麼足。想省事可以試試,但自己配自己打,成就感不一樣。

藥材粉搞定了,再來就是糕體本身的基底:

粉類與其他食材清單:

  • 糯米粉: 這是主體!選純糯米粉,別買到摻了其他粉的。品質好的糯米粉顏色潔白,聞起來有淡淡的米香。量要大約是所有藥材粉總重的 2倍到3倍(看你想要的藥材濃淡)。
  • 粘米粉 (在來米粉): 這是讓口感不至於過於軟黏的秘密武器!加一點點(大約糯米粉的 1/10 ~ 1/5),可以讓糕體更挺、更有口感,切片不易散。不加也可以,但口感會偏軟爛一點。
  • 糖: 傳統多用黑糖二砂(黃砂糖)。黑糖香氣更濃鬱,也帶點礦物質,顏色也更深,我個人偏愛。二砂風味較溫和。砂糖也可以,但風味層次少些。糖量可以調整,傳統的八珍糕不會死甜,約是粉類總重(糯米粉+粘米粉+藥材粉)的 20%-30% 左右。喜歡甜的可以多點,但別蓋過藥材香。
  • 水 / 或 糖水: 用來溶解糖和揉麵團。水量要慢慢加,沒有絕對比例,要看粉類的吸水性和你喜歡的軟硬度。通常我是把糖溶在溫水裡,這樣比較好拌勻。
  • 食用油 (少許): 一點點就好,用來抹容器防沾,或是揉麵團時讓表面更光滑。沒什麼味道的植物油就行,像沙拉油、葡萄籽油。
  • (Optional) 堅果 / 果乾: 如果想更豐富,可以加點切碎的核桃、松子、枸杞、桂圓乾之類。記得別加太多,會影響糕體成型。

準備好這些,廚房就要變成你的實驗室了!別緊張,跟著感覺走,失敗也是經驗嘛。我第一次做,粉沒打細,糖放太多,蒸出來一坨黑嘛嘛又沙口的東西,被我媽笑好久...但那份心意(和藥材錢)還是被家人含淚吃掉了。

(做法實錄:蒸籠裡的耐心,成就一塊好糕)

好啦,重頭戲來了!讓我們把這些粉粉類類,變成一塊香噴噴的八珍糕。做法其實不複雜,就是個「拌勻、蒸熟」的概念。但魔鬼藏在細節裡,幾個小地方沒注意,口感風味就差很多。

我的失敗與成功經驗總結步驟:

  1. 前置準備:
    • 把所有的藥材粉、糯米粉、粘米粉,在一個「大盆子」裡徹底混合均勻。這步驟很重要!要確保顏色一致,沒有結塊的粉團。用篩網過篩一次更好,更細緻。(重點提示:大盆子!因為攪拌時粉會飛揚,太小很難操作)
    • 準備蒸籠或深鍋(放蒸架那種),加水燒滾。蒸東西最怕水不夠燒乾了!水要多放點。
    • 找一個適合蒸的容器。傳統用「鋁製糕粿模」或「不鏽鋼方盤/圓盤」(深度約5-7公分)。容器內壁均勻抹上一層薄薄的油(防沾神器!)。(不要用玻璃!蒸的時候冷熱不均容易裂開,危險!)
    • 燒一壺溫熱水(大約60-70度C,不用滾燙)。
  2. 調製糖水:
    • 把秤好的糖(黑糖或二砂)放入一個小鍋,加入溫水(水量大約是粉類總重的 50%-60% 做為起點,寧少勿多!後面可以補少量熱水)。用小火加熱,攪拌至糖完全溶解,變成稍微濃稠的糖漿。放涼到微溫(不燙手)。(用溫水或熱水溶糖比較快,糖漿狀態也比較好拌入粉中)
  3. 拌粉成團 (這是技術活!):
    • 將微溫的糖水,以「細水長流」的方式,慢慢倒入混合好的粉堆中(盆子一定要夠大!)。
    • 同時,手(洗乾淨擦乾)或筷子、飯匙,開始快速「翻拌、搓揉」。注意!不是攪拌,也不是揉麵包那種出筋的揉法。是像在做「雪花糕」或「粉粿」那種,把濕料和乾粉快速混合均勻,搓散小顆粒。(關鍵1:水別一次倒完!邊倒邊觀察粉的狀態)
    • 目標是讓粉變成「潮濕的細砂狀」或「鬆散的雪花狀」。用手抓一把粉,稍微用力捏緊,可以成團;但手指輕輕一碰,又能輕易散開。這個濕度就對了!(關鍵2:濕度要適中!太濕蒸出來軟爛黏牙;太乾則鬆散不成型,口感粗) 如果太乾,用噴水壺噴少量「熱水」(一定要熱的!)再拌勻。太濕?呃...可以稍微加點點粉,但容易不均勻,所以水寧願慢慢加。
    • 拌好的粉團,應該是很蓬鬆的狀態,看起來像一堆濕潤的沙。
  4. 過篩入模 (口感細膩的關鍵):
  5.  
    • 拿出剛剛抹好油的容器。準備一個「孔洞較大的篩網」(麵粉篩那種細網不行,會卡住)。將拌好的濕粉團,分批倒入篩網中。
    • 用飯匙或手(戴烘焙手套比較不黏)輕輕地「按壓、摩擦」,讓粉團透過篩網,落入容器中。這步驟可以讓糕體蒸出來更細膩、更均勻,沒有硬塊。(別偷懶!這步做好,口感升級一大截)
    • 篩入一層(大約1-2公分厚),就用飯匙的背或刮刀,「輕輕地、輕輕地」把表面稍稍抹平(不是壓實!)。再繼續篩入下一層,直到裝滿容器(大概8-9分滿,蒸了會膨脹一點點)。全程動作要輕柔,保持粉團的蓬鬆感。
  6. 蒸製:時間與火候的考驗
  7.  
    • 蒸鍋的水滾了以後,把裝好粉的容器放進去。容器上方可以蓋一張「烘焙紙」或「耐熱保鮮膜」(記得戳幾個小洞透氣),防止蒸氣滴落讓表面濕爛。
    • 蓋上鍋蓋! 保持大火,蒸約 40分鐘 - 1小時。時間取決於你的容器大小和厚度。像我用深約5公分的方盤,大概需要50分鐘。
    • (關鍵3:中途絕對不要開蓋!) 蒸氣跑掉、溫度突然下降,很容易讓糕體塌陷或變硬夾生。這是蒸糕大忌!設定好鬧鐘,耐心等。
    • 怎麼判斷熟了沒?時間快到時,用一支細長的竹籤或筷子,從糕體中央深處插進去,抽出來看。如果籤上沒有沾黏濕粉,就是熟了。如果有濕粉,蓋回鍋蓋再蒸5-10分鐘檢查一次。
  8. 出爐與脫模:
    • 蒸好後,關火。稍微等個3-5分鐘,讓鍋內蒸氣散掉一些(避免瞬間冷熱溫差太大),再小心翼翼地把容器拿出來(超級燙!用隔熱手套)。
    • 放在網架上讓它「完全冷卻」。一定要完全涼透!熱的時候非常軟,一碰就碎。
    • 冷卻後,糕體會稍微收縮一點點,邊緣會跟容器分開。這時用薄的小刀,沿容器內壁劃一圈。
    • 拿一個比容器大的盤子蓋在上面,然後帥氣地(或小心翼翼地)整個翻轉過來,輕輕拍打容器底部,八珍糕就會脫模落在盤子上了。烏黑油亮(如果用了黑糖)或深褐色的方磚,完成!
  9. 切片與享用:
    • 用鋒利、沾過冷水的刀來切(比較不會黏)。切成你喜歡的大小,方塊或片狀都行。
    • 直接吃就好!室溫下享用,最能品嚐到原始的藥材香氣和QQ的口感。冰冰的吃也不錯,口感會更紮實一點點。配杯熱茶或溫開水,絕配!

我的心得坦白時間: 說真的,做八珍糕最難的不是步驟,是「耐心」和對「濕度」的掌握。濕度那關,我失敗了兩三次才抓到訣竅。蒸的時間長,又不能開蓋,心裡那個煎熬啊...總懷疑是不是燒焦了還是怎麼了。還有,藥材粉的成本真的不低,失敗的時候特別心疼(尤其是貴桑桑的陳皮)。但當你成功蒸出一塊色澤深沉、藥香四溢、口感Q糯不黏牙的八珍糕時,那個成就感和入口的滋味,真的會讓你覺得一切都值得。它沒有華麗的外表,但內在的風味層次和那分手工的溫度,是工廠量產貨遠遠比不上的。每次切開,看到裡面均勻細膩的組織,聞著那融合了米香、糖香與藥香的獨特氣息,我都會想:古人真聰明,居然能想出這麼美味的養生點子!八珍糕,確實是塊有深度的糕。


Q & A 時間 (大家常問的問題)

1. Q:八珍糕真的能天天吃嗎?有沒有什麼禁忌?

A: 嗯...雖然它好吃又帶點食補概念,但我建議別當零食吃到飽!畢竟裡面有藥材成分。一般人每天吃個1-2小塊應該沒問題(大約50克以內),當點心或飯後小品。但如果是孕婦、哺乳媽咪、正在生病(特別是感冒發燒、腸胃炎)、或有特殊疾病(如糖尿病需控制糖分、腎臟病需控制蛋白質鉀磷等)的人,強烈建議先諮詢你的中醫師或醫生!畢竟每個人的體質和狀況不同。八珍糕再溫和,它也是食物,不是藥,更無法取代正規治療。有疑慮,問專業的最安心!

2. Q:自己做好的八珍糕可以放多久?怎麼儲存比較好?

A: 因為沒有防腐劑,儲存期限不長!我自己做的經驗是:

  • 室溫(25°C以下乾燥處):密封好,大概能放 2-3天。天氣熱時更短。
  • 冷藏(密封盒或保鮮膜包緊):可以延長到 1-2週。但糯米類冷藏後會變硬,吃之前可以用電鍋稍微蒸一下回軟,或室溫放一下。
  • 冷凍(密封袋裝好,擠掉空氣):最推薦!可以儲存 1-2個月 沒問題。要吃時不用退冰,直接放進電鍋或蒸鍋裡蒸熱就好,口感幾乎能回復剛做好的狀態!很方便。

另外,切記全程都要保持乾淨衛生,手、容器、刀都要乾淨,才能降低變質風險。如果聞到油耗味、酸味、或長出奇怪的東西,就別吃了!

3. Q:市面上賣的八珍糕價格差好多!從幾十塊到幾百塊都有,該怎麼挑?

A: 這問題問到核心了!價格差異主要在:

  • 藥材用料與比例: 用頂級陳皮、人參片的,成本當然高。藥材粉佔比高還是糯米粉佔比高?藥材粉貴很多!
  • 手工 vs 機器製作: 手工少量製作的,工錢也反應在售價。
  • 品牌與包裝: 知名老店、精美包裝,價格自然上去。
  • 地點: 觀光區賣的通常比較貴。
挑選建議:
  • 看成分標示(如果有的話): 留意「八珍」是哪八種?排在前面的通常是含量較高的。好的店通常不怕寫清楚。
  • 聞香氣: 好的八珍糕藥材香氣應該沉穩溫和,開啟包裝就能聞到,是複合的香氣(米香、糖香、藥香融合),不是單一的濃烈藥味或死甜味。有油耗味或雜味的不要。
  • 看顏色與質地: 顏色深淺不一定(看用黑糖還二砂),但應該均勻。切面看起來細緻,沒有粗顆粒或粉團。拿起來不會過硬或過軟爛。
  • 試吃口感: 好的應該是Q軟適中,微帶嚼勁,不會黏牙或乾硬掉渣。味道甜度適中,藥材味和甜味平衡,吃完口腔感覺舒服,不會有奇怪的澀味或負擔感。
  • 信任店家: 找有口碑、最好是製作過程透明(或願意跟你聊做法)的老店。多試吃幾家,找到最合你口味和預算的。別貪便宜,太便宜的藥材含量可能少得可憐,不如吃普通麻糬。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